星期

2025年04月17日

两代人的执念,一座城的绿色突围

2025-04-17 17:32:45 来源:互联网 阅读:-

当机器的轰鸣渐渐远去,当第一尾游鱼重新摆尾于清澈的霞湾港,当废渣场上的荒草长成城市绿洲的绿荫,一部由株洲市生态环境局、株洲市清水塘投资有限公司出品的微电影《再见清水塘》,以光影为笔,在镜头里书写着老工业区的生态逆袭传奇。作为“光影创新”第三届湖南省微电影大赛的重点作品,该片以清水塘“环境修复+开发建设”试点为蓝本,将生态文明的时代命题熔铸于父子两代人的命运交织中,在光影叙事里展开了一幅传统工业重镇向绿色新城蜕变的壮美长卷。

微电影《再见清水塘》片头(剧组提供)

影片开篇便将镜头切入2011年的清水塘:锈迹斑斑的水龙头滴着浑浊的水,灰蒙蒙的天空下,玻璃厂车间主任老宋正为儿子宋川的辞职信大发雷霆。这个以株洲玻璃厂为原型的场景,浓缩了一代产业工人对工厂的深厚情感,也暗喻着传统工业文明与生态保护的剧烈碰撞。作为“一五”“二五”时期的工业重镇,清水塘曾以261家冶炼化工企业撑起城市经济脊梁,却也因粗放发展欠下“环境债”——2003年、2004年连续入选“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湘江支流霞湾港沦为重金属污染“重灾区”,成为株洲人心中难愈的生态之痛。

微电影《再见清水塘》剧照(剧组提供)

微电影巧妙选取“玻璃”作为核心意象,老宋珍藏的玻璃奖杯、宋川童年的玻璃弹珠、厂区废弃的玻璃碎片,既是工业辉煌的见证,也是污染困境的隐喻。当老宋在河边发现因重金属中毒死去的流浪狗“小宋子”,当宋川目睹河道里漂浮的死鱼、检测仪上爆表的数值,两代人的认知鸿沟逐渐转化为对生态修复的共识——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观念转变,更是一座城市发展理念的觉醒。

全片以“搬迁改造”为主线,串联起清水塘生态修复的关键节点。2014年列入全国老工业区搬迁试点、2018年261家企业全部关停、2024年霞湾港清淤工程竣工……镜头并未停留在政策文件的罗列,而是通过具体场景的细腻刻画,展现“环境修复+开发建设”的株洲模式:老宋带领工人撕毁请愿书的双手、宋川与同事在实验室调配生物制剂的背影、挖掘机拆除废弃厂房时扬起的尘土与远处新产业园的塔吊交相辉映,构成转型期的真实肌理。

微电影《再见清水塘》剧照(剧组供图)

直到湘江清水塘段水质从Ⅲ类提升至Ⅱ类,监测仪上的数值从“重度污染”跳转为“优良”,废渣场上的植被从稀疏枯黄到郁郁苍苍。正如影片台词所言:“玻璃虽易碎,但是重新熔铸之后,可以变成一个更漂亮的玻璃瓶和玻璃弹珠;清水塘也是一样,只有经历过变迁和阵痛,才能脱胎换骨,让一个更有活力、更美好的清水塘新生。”而这些成果背后,是无数“老宋”“宋川”的共同奔赴。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浪潮中,《再见清水塘》不仅是一部微电影,更是一份光影写成的生态答卷。它以艺术的方式记录株洲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政策文件走进大众心灵。当镜头定格在清水塘的碧水蓝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蝶变,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交相辉映的璀璨图景。阔步新征程,株洲将始终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共同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株洲新画卷!


推荐阅读: